歷史與劇場:論瞿秋白筆下的「滑稽劇」和「死鬼」意象
(本文已刊於樊善標、危令敦、黃念欣編:《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8。頁311-328。)
一、遺失的手稿
在《歡迎光臨真實荒漠》(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的開端,齊澤克(Slavoj Žižek)講了一則題為「失掉的墨水」(missing ink)的東歐軼聞:
在前東德民主共和國,一名德國工人得到了一份西伯利亞的工作。他意識到自己所有往來郵件都會遭受審查,於是便向朋友提議:「不如我們建立一套密碼:如果我在寄給你的信中以普通的藍墨水書寫,那麼,這封信的內容便是真的;如果我以紅墨水書寫,那麼,信裡的內容便是假的。」一個月後,他的朋友收到他第一封來信,用的是藍墨水:「這裡的一切都美妙極了:商場滿是貨品,住宅單位又大又溫暖,電影院裡放映的都是西片,這裡還有很多漂亮的女孩等著跟你發生關係哩――但惟一可惜的是,這裡找不到紅墨水。」[1]
雖然故事中的工人無法以預設的方法向朋友點明自己在說謊,但他仍能成功讓朋友了解自己所要傳遞的訊息。工人透過把解碼的參照系刻寫進已製碼的訊息中,成功向朋友傳遞自己的訊息。正是缺乏紅墨水這一被聲稱的事實,生產出真理的效應。換言之,即使那名工人實際上可以在西伯利亞找到紅墨水,但沒有紅墨水這一謊話卻在這特定的處境中成了保證真實訊息得以成功傳遞的基點。[2]
在瞿秋白的作品系列裡,他的臨終告白〈多餘的話〉正好就是那失掉的紅墨水,承擔著傳遞真實訊息的功能。正如瞿秋白在〈多餘的話〉的「代序」中所言,「現在我已經完全被解除了武裝,被拉出了隊伍,只剩得我自己了。心上有不能自已的衝動和需要:說一說內心的話,徹底暴露內心的真相。布爾塞維克所討厭的小布爾喬亞智識者的『自我分析』的脾氣,不能夠不發作了。」[3]正正是在國民黨的牢獄裡,正好是在被無情地拉出了布爾塞維克隊伍的孤獨時刻,他才獲得了訴說「內心的真相」的機會。因此,縱然他明明知道自己所寫的,未必能夠到得讀者的手裡,也未必有出版的一天,他仍然選擇在自己「絕滅的前夜」,在很可能永遠無法得到見證的危機時刻,向著某位注定缺席或遲到的讀者傾吐他的內心真相。
關於〈多餘的話〉真偽的爭論,學界如今已有共識,論者大都以為文章乃出自瞿氏手筆。[4]然而,直到1979年以前,在瞿秋白的眾多親友和左翼作家的圈子裡,這篇遺稿一直都被視為偽托之作。在《回憶秋白》一書中,楊之華便回憶道:「解放後,鄭振鐸和茅盾都對我說過:鄭振鐸當時通過關係去《逸經》雜誌社查看過那篇所謂『全文』底稿,全都不是秋白的筆跡。」[5]丁玲也說:「我第一次讀到〈多餘的話〉是在延安。洛甫[6]同志同我談到,有些同志認為這篇文章可能是偽造的。」[7]事實上,直到現在,這篇文章的原手稿始終未能尋獲。
1935年6月4日,《福建民報》的記者李克長到獄中訪問瞿秋白,後來寫成了〈瞿秋白訪問記〉。這篇訪問記最早披露了瞿秋白在獄中寫作〈多餘的話〉的情況。[8]然而,楊之華在1950年代末寫作《回憶秋白》時,卻一口否定這篇訪問記的可信性,大罵道:「國民黨反動派對於堅貞不屈的共產黨人,殘殺以後,還要製造謠言,進行反動宣傳,以誣蔑烈士和共產黨。這是他們的慣伎。果然,這個記者所說的秋白寫的〈多餘的話〉手稿,從此石沉大海。」[9]但有趣的是,後來劉福勤在考證〈多餘的話〉真偽時,竟發現了楊之華的回憶錄和李克長的訪問記之間一個能夠相互印證的細節。劉氏說,李克長在訪問記曾經指出,〈多餘的話〉的原稿本是用「鋼筆藍墨水」寫在「黑布面英文練習本」上的,[10]其中「黑布面」的說法,恰好與楊之華回憶瞿秋白離開上海前往江西蘇區時,帶走的「黑漆布面的本子」相吻合。[11]楊之華的回憶是這樣的:
快要天亮的時候,他[12]看見我醒了,就悄悄地走過來,拿著我買給他的十本黑漆布面的本子(這是他最愛用的),把它們分成兩半,對我說:「這五本是你的,這五本是我的。我們離開以後不能通信,就把要說的話寫在上面,重見時交換著看。」[13]
李克長的訪問記寫於1935年,楊之華的回憶錄寫於1959至1963年之間。誠如劉福勤所言,李克長不可能讀過楊之華的回憶錄才寫他的訪問記。而楊之華是堅持否定李克長的訪問的可信性的,她也不會以自己的回憶迎合李氏的報道。[14]然而,在楊之華的回憶裡,瞿秋白那句「把要說的話都寫在黑漆布面本子」的話是如此刺眼,以致我們不得不懷疑:當楊之華在1950年代中國大陸「階級鬥爭論」的氣氛越來越濃重的情勢下,力主〈多餘的話〉乃偽托之作時,她是否也跟齊澤克故事裡那名找不到紅墨水的前東德工人一樣,懷抱著同樣的心情呢?[15]
然而,面對這個遺失了的「黑漆布面本子」,我們可以如何入手呢?或者我們可以從兩個往往被論者忽視的意象入手:「滑稽劇」和「死鬼」。
繼續閱讀:
全文網上版,請見以下網頁:
圖片說明:
現保存於上海魯迅故居的瞿秋白寫字桌
Labels: 閱讀筆記
<< Home